
一、前言
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,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管理模式,旨在提高医疗质量、降低医疗成本、缩短住院时间,并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。近年来,我国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本文将结合2016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,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简要回顾和分析,以期为今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。
二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情况
近三年来,我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数达到150余个,进入路径人数64741人,完成路径人数55687人。在试点病种中,涵盖了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,涉及心血管病、肿瘤、糖尿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。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,医疗活动更加规范、公开透明,合理检查、合理治疗、合理用药、合理收费得到有效体现。同时,住院天数缩短,医疗费用降低,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。
三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
1. 规范医疗行为: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,使医疗行为更加规范,医疗质量得到保障。医务人员按照临床路径规定的诊疗流程进行操作,减少了误诊误治的风险,提高了治疗效果。
2. 促进合理检查、合理治疗、合理用药、合理收费:临床路径明确规定了检查、治疗、用药和收费的标准,避免了过度检查、过度治疗和过度用药现象,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。
3. 缩短住院天数,降低医疗费用: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,使患者住院时间得到有效控制,降低了医疗费用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三年来,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平均住院天数减少5天,医疗费用降低10%。
4. 提高医疗活动透明度,增进医患信任: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使医疗活动公开透明,患者对诊疗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,提高了医患信任度。
5.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: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,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。通过路径管理,医疗资源集中在关键环节,提高了医疗服务的针对性。
四、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
1. 临床路径覆盖病种有限:虽然我市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已达150余个,但仍有大量疾病未被纳入路径管理。这使得部分患者未能享受到临床路径带来的益处。
2. 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足:部分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,影响了临床路径的推广和实施。
3. 信息化建设滞后: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,路径执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、分析和反馈不够及时,影响了路径管理的效果。
五、展望与建议
1. 扩大临床路径覆盖范围:今后应继续加大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力度,逐步将更多病种纳入路径管理,让更多患者受益。
2. 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水平: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,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认同度。
3. 加强信息化建设: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,提高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。
4.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: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政策支持,完善相关法规,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。
总之,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需在多个层面加以完善。在新的一年里,我们将继续努力,推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,为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、降低医疗成本、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。>